長安怎么就成了第3家汽車央企?
行業 發布于:2025-08-01 16:54:04
7月末,汽車圈迎來一則重磅消息。
7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汽車央企——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至此,中國長安升維,與中國一汽、東風汽車共同組成中國三大汽車央企,同時重慶也迎來了首個一級央企。
新長安成立前,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是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即“兵裝集團”)下屬的全資子公司,其前身是2005年成立的「中國南方工業汽車有限股份」,由兵裝集團旗下長安汽車、江鈴汽車等8家整車企業及20余家零部件公司整合而來;2009年,「中國南方工業汽車有限股份」正式更名為「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后又更名為「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如今,新長安升維后,依舊沿用“中國長安汽車集團”的名稱,但性質已經徹底不同——集團一躍成為國資委直屬的汽車央企(與兵裝集團同級)。而為了給名稱讓位,原來的“舊長安”主體變更為“辰致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將作為核心零部件業務與現有的長安汽車整車業務及其他公司一同并入新成立的汽車央企旗下。
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骨干力量,“舊長安”已經擁有40年的造車經驗和14個全球制造基地、34家工廠,打造出長安、長安啟源、深藍汽車、阿維塔等多個自主品牌。
新長安成立后,集團將擁有117家分子公司(含5家上市公司),資產總額3087億元,從業人數11萬人,主要經營業務有汽車整車及零部件、汽車銷售、金融及物流服務、摩托車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長安不僅是第3家汽車央企,也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第100家央企,注冊資本達200億,超過東風集團的156億,僅次于一汽集團的354億。
那么第一個問題來了,為什么長安會升級為直屬央企?
我們不妨將這個問題拆解為兩部分:第一,為什么這個時間節點,國家要成立一家新汽車央企?第二,又為什么選擇了長安?讓我們試著剖析一番。
首先,汽車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隨著產業電動化、智能化變革的加速,汽車央企改革的步伐也正在提速,目標正是提升中國汽車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新長安的成立,本質上或許是一場圍繞“智造強國”戰略的供給側改革。
2024年,中國汽車產銷累計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288.8萬輛、銷量達到1286.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4%和35.5%。至此,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中國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0.9%。
去年,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就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公開表示,“國有新能源汽車企業發展不夠快”、“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亞迪”,因此將調整政策,對汽車央企的新能源汽車進行單獨考核。
到了今年1月,工信部副部長張云明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繼續表示,將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針對性采取措施,努力保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良好勢頭,其中就包括研究開展整車企業集團化管理,支持優勢企業提質增效、做優做強。
隨著新能源車的年度滲透率逼近50%,中央需要一家能夠建立并引導新時代汽車風貌的新央企,助力國家構建現代化汽車產業體系,加快推進汽車強國建設,向“具有全球競爭力、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世界一流汽車集團”邁進。基于此,成立第3家汽車央企也是順應汽車行業變革而勢在必行的策略。
緊接著,第二個問題,為什么選擇了長安?
重慶作為中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地區之一,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其中更以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主導。而長安一直致力于全面帶動重慶汽車產業“聚鏈成勢”,通過戰略引導,吸引眾多全球頂級的電池、芯片供應商來渝設廠。
新長安成立后,將在更高層級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其設立的智能汽車安全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正成為重慶吸引頂尖科研力量的磁場,有力推進重慶從過去的技術輸入地,向前沿技術策源地進階。
與此同時,位于重慶的長安也填補了央企在西南地區的“空白”,一方面將帶來GDP貢獻,另一方面能夠促進高端人才集聚與產業鏈掌控力提升,有利于形成央企和地方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
“新長安總部落戶重慶,這是歷史選擇,也是國家戰略安排。”新集團的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的話,點明了新長安、重慶與中央的深層關系。
換個視角,對于長安而言也是一大利好。長安汽車的前身起源于1862年的上海洋炮局,先后遷移到蘇州、南京,1937年西遷至重慶,至今擁有163年的深厚傳承與積淀。1984年積極響應黨中央“軍轉民”號召,開啟汽車領域的第一次創業,逐步發展壯大,最終成為中國汽車品的中堅力量。
如今,長安再次升維,也是對這家老牌車企的再次激活。“新集團面臨的這片天地太廣大了,我在里面看到了滿滿的機會。過去長安所擁有的資源太少,現在突然發現有了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感覺。”朱華榮在新長安汽車集團成立后的首次媒體溝通會上感嘆道。
從產業發展來看,新長安憑借多年來的行業積累,能夠對上承接國家戰略要求,對下圍繞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戰略方向,推動企業高效協同與共性平臺建設,重點是,還能作為榜樣引導優化產業鏈布局,推動零部件企業協同創新,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從科技創新來看,整合更多資源后,新長安可繼續加強重點領域技術攻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承擔更重大的科研戰略任務,強化科技創新投入產出,進一步提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研發制造水平。以央企身份引領中國品牌加速向世界一流品牌邁進。
今年上半年,長安汽車集團營收1469億元,整車銷售穩健增長,產銷達到135.5萬輛,創近8年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45.2萬輛,同比增長49%,海外汽車銷量為29.9萬輛,同比增長5.1%。
新長安成立前,長安就以長安汽車為主體,疊加長安啟源、深藍汽車、阿維塔三大新能源品牌,覆蓋燃油車與新能源市場。新長安成立后,這一格局并不會發生變化。
“三個新能源品牌從成立之時,無論是組織架構還是制造、物流、采購以及能力、品牌,都做了最大程度的共享,”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譚本宏表示,“三個子品牌各自的定位和目標客群都很清晰,能對長安產生差異化影響和價值。”
——長安啟源——
具體來看,長安啟源依舊定位于“智能移動生活家”,面向主流家庭用戶,在空間功能、智能舒適、續航補能等方面,提供融合多元生活場景且具有極致性價比的產品。
今年上半年,長安啟源累計銷量達到16萬輛,同比增長22.9%,今年4月上市的長安啟源Q07連續兩月登頂20萬內新能源中型SUV銷冠,累計交付即將突破3萬輛。
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葉沛表示,新集團成立后,“長安啟源力爭在2027年實現全球銷量突破100萬、2030年全球銷量180萬。同時,在達到規模之外還必須盈利。完成長安主品牌的利潤輪替,成為央企規模和盈利擔當。”
在產品規劃方面,長安啟源將構建一套完整的電子電氣能源架構,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大單品矩陣,包括多款售價為30~50萬的全球爆款車型,屆時,長安啟源將力爭實現月銷規模突破5萬輛,沖擊主流新能源品牌TOP 5。
下半年,長安啟源將推出三大新品,包括長安啟源Q07的激光版,還有一款全新A06轎車以及一款小型的純電SUV。官方預計長安啟源今年累計銷量會突破22.5萬輛。
——深藍汽車——
另一個品牌深藍汽車,將繼續面向中高端主流新能源市場,為全球年輕態新能源用戶提供15萬-30萬的純電/增程產品。
新長安成立后,深藍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鄧承浩表示,對于深藍來說,要接住新集團成立的機遇,一是要進一步實現新央企高質量發展的技術,二來是要做整個集團向高科技突破的中堅力量,同時也要做好集團全球出海的引擎。
截至目前,深藍已經累計銷量突破50萬臺,成為央企新能源車銷量冠軍。鄧承浩為深藍汽車立下了新的軍令狀:到2030年,深藍銷量達到200萬輛,海外占比35%,累計推出新品30款。
行動從8月1號就開始,深藍汽車每半個月就會發一款新品,持續大概兩個月。其中就包括8月1日的深藍S05 620公里版、8月中旬的深藍L07升級版,8月底深藍S09產品譜系也將拓展,9月份深藍S07也將迎來升級。今年第四季度,深藍汽車還將發布全新車型深藍L06。屆時,2025年深藍第一代產品譜系將布局完成,而深藍的第二代產品也已開始有序開發,明年開始陸續投放。
——阿維塔——
最后,阿維塔將持續聚焦“高顏值、高智能、高價值”,打造全球新豪華智能電動汽車領導品牌,全力承接中國長安汽車集團向新向上的戰略使命。
阿維塔過去三年推出四款車型,面向25~70萬豪華市場累計交付超過17萬輛,目前更是連續4個月銷量破萬,上半年同比增長超100%。
阿維塔科技總裁陳卓表示,阿維塔在2030年前將計劃推出17款新品,覆蓋轎車、跑車、SUV等細分市場,2026年,首款百萬級大六座旗艦產品將和另外兩款全新車型一起上市。同時阿維塔和華為的合作正在順利有序的推動,華為、阿維塔聯合團隊已經有將近千人入駐在阿維塔重慶總部。雙方第一款聯合共創的產品,也將會在明年下半年亮相,將會帶來很多的行業第一和行業唯一。
——————
簡而言之,目前長安品牌的角色與定位不會變化,只會強化。
再看技術積累方面,過去10年,長安圍繞新能源領域已經累計投入超400億元。
包括自主打造“金鐘罩”電池,實現“只冒煙、不起火”;全域使用微核高頻脈沖加熱技術,解決了用戶低溫場景用車難題;升級智慧新藍鯨3.0,運用了行業首創的插混、增程一體化技術,每公里綜合用車成本降至0.22元;并將加速推出以固態電池為代表的下一代電池——今年底將實現固態電池的功能樣車首發,2027年推進全固態電池逐步量產,能量密度超400Wh/kg。
而在智能化與前瞻技術領域,長安也已經投入超過700億元。將汽車解構為L1-L6六層架構,研發全球領先的中央環網架構SDA,構建了“天樞智能駕駛”、“天樞座艙”、“天樞底盤”等完整的技術標簽體系,實現20余項智能化技術行業領先;輕圖端到端大模型泛化測試有序開展,智駕數據采集時長超10萬小時;衛星車載通信技術進入樣機測試階段;長安汽車“一種遠程挪車系統及遠程挪車方法”技術斬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完成石墨烯舒適座艙、太陽能光伏車頂等技術樣車改制。
在新長安成立后,未來將繼續圍繞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持續推進「香格里拉」、「北斗天樞」、「海納百川」三大戰略計劃。
其中,【香格里拉】將打造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車專用平臺,進一步提升平臺通用化率,主流平臺年產銷規模達百萬輛級;聚焦下一代電池、IGBT等推進產業布局;跟蹤數字能源、電池回收等產業發展機遇,探索商業化及規模化路徑。
【北斗天樞】將圍繞智駕、底盤、智艙等核心技術,持續打造安全、聰慧、矯健的天樞智能技術品牌。布局端到端智駕、多模態大模型等核心技術,探索Robotaxi、Robobus、智慧物流等出行模式,提升科技溢價能力及競爭力。
【海納百川】將堅持長期化、本地化、體系化、社會化(ESG),加快拓展海外市場,推進“152”全球化布局。構建全球化運營體系,推動海外發展模式由貿易型向本地化運營轉型。“一區一策”適時分階段布局全球研發、制造、物流、營銷服務、客戶運營等全鏈條本地化能力。
短期來看,新長安今年的目標是實現300萬輛年銷量,其中新能源銷量達到100萬輛;長期來看,新長安要在2030年實現整車產銷500萬輛,新能源車型占比超過60%,海外的銷量超過30%,成為世界前TOP 10的汽車品牌。
新長安集團的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表示,為了實現這一系列目標,新長安會在接下來的10年對新汽車領域投入2000億元、新增1萬人規模的科技創新團隊。
這筆巨額投資,將用于建立一個從底層研發到商業模式的完整創新體系,打造智能汽車安全技術全球、全國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聚焦人工智能等創新業務,實現技術探索、產品變現。
與此同時,為了打造出世界一流車企,新長安除了整車業務,還將同步打造核心零部件業務、摩托車業務、新興產業等7大戰略業務,目的是構建新汽車、新生態,帶動整個產業鏈出海,成為一個強大的產業生態和服務生態。
未來5年,新長安將面向全球推出50余款新能源產品,包括7款以上30萬臺級全球化大單品,以密集的產品攻勢快速搶占細分市場,以規模效應攤薄高昂的研發成本。
近年來,比亞迪的銷量屢創新高,小米跨界造車平地驚雷,理想/問界也都在不斷打破自己的紀錄,更何況還有一直被模仿而未被超越的特斯拉。
但欣欣向榮的背后,危機也在醞釀:違反市場規律的價格戰,正在不斷壓縮產業上下游的利潤空間,讓供應鏈岌岌可危,銷量上的數字游戲又催生出源源不斷的零公里二手車,撐起繁榮的泡沫。無限內卷之下,越來越多的供應鏈與經銷商為了生存開始鋌而走險,以至于國家相繼出臺多項政策政治這些亂象。
或許,新長安的成立,意味著中國品牌從野蠻生長走向精細化建設的時代。它將為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提供新的指引。
一方面,它樹立了央企改革的新范式,標志著國家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國企改革的思路之變。在體系內識別出最具創新潛力的企業,打破束縛、精準賦能,讓其成長為能參與全球競爭的領軍者,這是一個極具價值的探索。
另一方面,新長安還將夯實中國汽車產業科技自強的根基,它不僅能夠匯聚資源,為產業實現技術攻堅,也將更有力地整合國內供應鏈,帶動核心電池、車規級芯片等關鍵環節的自主可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一個資源整合更高效、科技創新更聚焦的新長安,將帶動市場參與者共同進步,將競爭的焦點從“拼價格”的惡性內卷,轉移到“拼技術、拼品牌”的更高維度,進一步推動中國汽車健康高質量的發展。
從今往后,新長安的每一步,不僅是為自己贏得市場的喝彩,更是以國家隊的身份,向全球汽車產業爭奪屬于中國汽車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