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給過吳亦凡機會
行業 發布于:2021-08-16 15:35:52
“是不是要給吳亦凡一個機會?”
“官宣請他做代言人,告訴大家還是要給他一個機會,壞人也需要機會。”
“因為哪吒精神就是給所有人重新做人的機會”,8月3日晚,哪吒汽車『品牌中心管理群』中,一位名為彭鋼的高管如是說,“這事五分鐘出圈,其實可以試試,大不了,回頭官方道歉,開除相關人員。”
“就是要不斷制造熱點,做錯了也可以成為熱點,道歉還是熱點。”隨后,另一位名為呂志軍的群友響應道。
如其所愿,這個只有14人的微信聊天組,瞬間就上了微博熱搜。
關于吳亦凡,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在“都美竹與吳亦凡”的瓜刷爆全網之后,7月31日,北京朝陽警方發布通報稱,吳亦凡因涉嫌強奸罪已被朝陽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偵辦工作正在開展。
被國家相關部門點名之后,吳亦凡也從娛樂圈頂流淪為臭名昭著的犯罪嫌疑人。吳亦凡所有相關作品被全網封殺,眾多品牌也紛紛宣布與吳亦凡解約。吳亦凡徹底淪為眾矢之的。
就在此時,哪吒汽車挺身而出,準備請吳亦凡作為品牌代言人,大有逆流而上之勢,而背后的原因也令人暖心——想給“吳亦凡重新做人的機會”。
可能筆者比較木訥,并沒有被哪吒汽車此舉所感動。反倒覺得哪吒是想榨干“前頂流人物”的最后熱度,用黑魔法打敗黑魔法,目的就是出圈、流量、熱度、話題、知名度。
抓住這條“財富密碼”的彭鋼,身兼哪吒汽車的特別顧問職務與哪吒汽車的市場負責人雙重職位,可以說是哪吒汽車品牌營銷的重要負責人。
吊詭的是,就在群里討論后幾十分鐘,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確實就按照彭鋼的劇本上演了——
先是哪吒汽車官方嚴厲指責該行為,決定立刻開除哪吒市場負責人彭鋼和群內相關人士;接著哪吒汽車CEO張勇繼續公開表態,把半個品牌公關團隊負責人團體開除掉;最后,哪吒汽車的投資方360公司也發布聲明,堅決反對這種惡意炒作行為,確保哪吒汽車堅守主流價值觀。
一語成讖,一切流程都按彭鋼設想好的步驟執行,先出圈,制造熱點,最后再道歉和開除相關人員。
這一套流程之吻合、處理之流暢、反應之迅速,甚至讓網友們懷疑,這是不是哪吒汽車自導自演或將計就計的“惡性‘反惡性營銷’”。
五分鐘出圈,不僅照著劇本演完了,還成功收割不少流量。除了一張截圖、幾個員工,幾乎沒付出任何成本,連吳亦凡的代言費都省了。
很想知道,這件事背后,有誰在背后偷笑?
哪吒汽車出圈了,彭鋼也出圈了。
彭鋼,何許人也?
從公開資料查得:
彭鋼自2010年加入樂視,歷任樂視網副總裁、樂視TV高級副總裁、樂視智能終端事業群CMO,負責樂視智能硬件終端產品的營銷與用戶運營工作。
2016年3月出任易到用車總裁,2017年4月出任易到用車CEO,全面負責公司戰略、管理工作,時日不長,9月正式離開易到。
此外,彭鋼旗下還控股了“樂意互聯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主要經營范圍為技術推廣服務,成立于2015年3月,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法定代表人是彭鋼。雖然該公司由樂視控股和彭鋼分別持股50%,但最終受益人和實際控制人均是彭鋼。
值得玩味的是,2019年4月,彭鋼因該公司勞動爭議、人事爭議而被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下發過限制消費令。
在此之前,彭鋼還曾100%持股一家涉足廣告及商務咨詢的公司,名為“上海凱菲艾特商務咨詢有限公司”,成立日期為2012年9月,注冊資本為100萬元,法定代表人亦是彭鋼,不過上述公司已經在2015年7月被注銷。
據悉,彭鋼擁有長達16年的廣告業工作經驗,曾擔任達彼斯廣告中國區整合策略總監,奧美SohoSq廣告運營合伙人,是中國大陸少有的本土背景成長起來的廣告公司高級管理人員。
不過繼樂視、易到用車以及自營公司之后,彭鋼逐漸淡出互聯網圈。
直到造車新勢力的興起,聞到血腥味的彭鋼又回來了。
再次回到大家視線,彭鋼就是通過廣汽蔚來的幾顆重磅“營銷炸彈”。
——2020年8月,廣汽蔚來宣布成為“全球首個公開汽車行業BOM單”的車企,時任廣汽蔚來CEO廖兵表示:“廣汽蔚來從不停留在以硬件賺錢的模式上,硬件綜合利潤不會高于1%,如有超出的部分,超出的部分將全部返還給用戶。”
這在當時激起了不小反響,此般“真誠的態度”確實為廣汽蔚來吸引了一小批粉絲,但也引起了同行們的不滿,畢竟BOM成本這些敏感的數據,牽扯到過多的要素,并不適宜公開給消費者。
——接著,在2020年10月,廣汽蔚來又發布聲明稱:車輛如因寧德時代811電池起火,整車全賠!同時還倡議:業內所有使用寧德時代電池汽車廠商共同承諾,為用戶權益保駕護航!
消費者是開心了,但是同行又怒了。這一聲明意味著把所有使用寧德時代電池的車企拉下水。
隨后廣汽蔚來就此事發布道歉申明:我們不應在沒有周全考慮的情況下,就草率倡議業內所有使用新能源電池的汽車企業共同承諾整車全賠。此前整車全賠承諾僅為廣汽蔚來對自己用戶的承諾。我們不涉及任何友商、供應商。若此事對任何友商、供應商產生不好的影響,廣汽蔚來表示十萬分誠摯的歉意!
——再來,廣汽蔚來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通過官方微博宣布:“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廣汽蔚來將成為中國首家接受比特幣支付購車款的汽車企業”。
此舉又引起一波行業關注,當時比特幣在投資市場的熱度非常高,廣汽蔚來又想蹭一波熱點來出圈。但在中國,比特幣并沒未獲得金融許可,此舉遭到相關監管部門的調查。
隨著輿論的發酵,廣汽蔚來最后道歉:在未充分考慮和取得金融監管許可的情況下,就發布成為首家接受數字貨幣購買的汽車企業,由此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深表歉意。已在內部自查自糾,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
“公布車輛的硬件成本和利潤單”、“呼吁所有使用寧德時代電池的車企,車輛起火自燃由車企全賠”、“國內首家支持比特幣購車的車企”,此前這些備受爭議的營銷事件,背后的策劃人都指向了彭鋼。
有意思的是,這幾次營銷都是一個套路,先拋出充滿爭議的言論/舉措,制造話題、吸引流量、引發關注,最后再表示道歉。
一位接近彭鋼的公關向媒體透露:“彭鋼的一貫作風,就是帶著幾個小弟,以外包形式加入車企,簽署對賭協議,進入車企先踢人掌權,然后開始天翻地覆,賭對了就賺、玩脫了就溜。”
看來在樂視待了這么多年,彭鋼也是深得賈師傅的真傳。
有人說,這次彭鋼徹底涼了,但筆者卻持另一個態度。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彭鋼深知這個行業的游戲玩法,他只是將很多人想說卻不敢說的,真的做出來了而已。即使哪吒汽車真的開除他,剩下的小造車企業,估計也會“請神入龕”。
再說回哪吒汽車,何以“鬧海”至此?
與“蔚小理”的跨界造車不同,哪吒汽車創始人方運舟本身就是車企出身。
2001年,還在奇瑞汽車的方運舟接到公司一個項目,制作一輛可以配備鉛酸電池的電動汽車,經過一系列研發和裝配后,車算是做出來了,但開了不到20公里就沒電了。雖然研發上并不成功,但方運舟卻借此機會對新能源汽車有了一定的認知,并寫出了一份有關新能源汽車的可行性調研報告。
湊巧的是,當時國家也啟動了“863”計劃,將新能源汽車作為主要的發展計劃。
看到了政策的導向,再加上受到了方運舟報告的啟發,奇瑞汽車在2001年底向國家申報了新能源汽車研發項目的程序,并且得以通過。隨后,由方運舟所在的新能源汽車項目組研發下,奇瑞汽車相繼上線了多款搭載磷酸鐵鋰電池的電動車。
有了這樣的經驗,再看到各種新勢力紛紛自立門戶后,方運舟的野心讓他在2014年離開奇瑞汽車,創辦了自己的新能源車企,開始創業。
2014年10月,方運舟聯合了奇瑞的老同事,在浙江桐鄉成立了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與蔚來、小鵬等新能源車企站到了同一起跑線,成為了國內首批新能源造車車企。
但是,合眾新能源并沒有選擇類似“蔚來-江淮”、“小鵬-海馬”等代工合作的捷徑,而是直接向國家申請造車資質,雖然走了正軌,但不可避免也浪費了許多時間。
合眾新能源成立的四年后,才拿到了工信部的純電動車生產資質,彼時才發布新能源汽車品牌——哪吒汽車。而在同一時間,蔚來的首款車型ES8已經量產上市,小鵬旗下首款車型G3也蓄勢待發。
面對走了捷徑的對手,哪吒只能在后奮力追趕。
在合眾新能源總裁張勇當時看來,哪吒雖然落后,但是擁有自己的生產資質、擁有自己的工廠,底氣仍在。
可是夢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2018年11月,哪吒汽車發布并上市了旗下首款車型——哪吒NO1,一款小型SUV。雖然哪吒對此款車寄予厚望,但在業內并沒有引起多少反響。
為了挽回頹勢,在2020年3月推出了旗下第二款車型——哪吒U,與哪吒NO1不同的是,這款車屬于緊湊型SUV,但同樣沒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新能源車企銷量排名中,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分別排在第一至第三位,蔚來、理想和小鵬也依次分據第七、九和十四位。 哪吒汽車則僅以15091的年銷量位于十九位榜單靠后的位置,落至第三梯隊。
哪吒的轉機出現在2020年11月,彼時哪吒發布并上市第三款車型——哪吒V。今年1-7月,哪吒汽車的累計交付量達到27115輛,連續六個月刷新單月交付記錄。銷量擔當就是售價5.99萬元起的哪吒V,此時,哪吒汽車的單月交付量已經來到6011輛,同比增長392%。
同時,今年年初哪吒汽車在科創板IPO,得到360的戰略投資,打通了B端市場,銷量也躋身造車新勢力前四,哪吒汽車整體都在呈上升趨勢。
然而,雖然公司撥云見日,但是哪吒汽車CEO張勇還是如履薄冰,他在最近的采訪中說道:“哪吒的目標要清晰,不能打偏了,因為我們子彈是有限的,可能一步踏空,我們就沒有回頭路了。”
確實如此。
這兩年,在汽車市場從增量市場轉變為存量市場的過程中,車企對于營銷的依賴愈發明顯。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產品迭代的乏力、品牌間競爭的加劇,以及消費者需求轉變等等因素。
在第一批初嘗粉絲的訂單消耗完畢后,怎樣吸收增量用戶?進一步向投資者證明自己的市場潛力?都是新勢力需要跨越的大山。
然而就在此時,哪吒遇到了來自內部營銷團隊的一記重拳。不知是管理團隊的失誤,還是哪吒嘗試向第一梯隊冒險突圍......
總之,哪吒汽車確實紅了一把,只不過這次是黑紅。
圍繞“吳亦凡”話題的前前后后,都是潛力巨大的流量生意。但用熱度最高的負面人物,代表企業價值觀輸出,這樣的“賭博事營銷”真的合適嗎?
『黑紅也是紅』,這是廣告行業藥效最猛的安慰劑。
對于車企來說,尋求突破的創意,無疑能夠給品牌帶來正面曝光,但為博眼球,把低俗“抖機靈”當作創意營銷,則注定給品牌帶來傷害。
這樣的事件在車圈也曾多次上演:
例如,2017年,長城汽車通過展示女性胸部,來映襯車輛在過顛簸路段時的濾震性能;2020年,小鵬汽車投放廣告,畫面標題為:“有了XX車型,偷吃也不怕發現”,并且配上了一個身材姣好的女性正在下車的畫面;同年,奇瑞在一場新車發布會的現場打出了“男人都愛小澤,有沒有瑪麗亞都一樣”的宣傳語;今年5月,福特又在官微上發出“開XX去掀女生裙子”的視頻廣告,并在其后附上“帶你一飽眼福”等話題詞。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創意不夠,低俗來湊”的迷局。
企業尋求熱度和關注度無可厚非,但為了熱度,去挑戰社會價值觀底線,并不可取。
在傳統車企中,有一條不言自明的原則:品牌知名度可以慢慢打,品牌形象毀了再想重建,就是難上加難。
但是在新能源這個快進的市場,沒有曝光和流量,轉瞬之間就會被落下賽道。因為中國正在經歷自己的“技術沖擊”(Techlash)時刻。市場不會給你時間去慢慢打造知名度。
對于新勢力來說,創始人的聲量往往代表著企業的聲量,聲音有多大,夢想就有多大。
沒有關注?那就創造關注。
通過非常規的營銷策略,激起外界的熱烈討論,哪怕存在爭議也不重要。因為只要成為大家議論的中心,每一句的“談論”就意味著品牌知名度要上升一分。
進入新能源時代,車企宣傳的一個鮮明變化,就是CEO們都開始走向了臺前,并且越來越注意將自己的私人影響力轉化成品牌的號召力。
如馬斯克偏執的硅谷鋼鐵俠身份,李斌平易近人、服務至上的態度,何小鵬的呆萌理工男的人設,甚至直爽愛罵街的李想,這些知名創業者的形象和人設,與他們所打造的電動車消費品牌高度吻合,從而對他們的用戶群體帶有真正的“消費殺傷力”。
所以,你會發現,新勢力已經不需要明星代言,因為他們的CEO本身就是代言人。
過去幾年,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造車們用自己的經驗證明,沒有明星代言,營銷和廣告費用一降再降,也不影響企業的受關注程度。就拿2019年的特斯拉來說,其營銷費用當年僅為1.86億元人民幣,是大眾汽車集團營銷費用的0.1%,但全年銷量也突破了30萬輛。
馬斯克也是一個高超的流量玩家,通過發推特、接受采訪、上節目等形式,讓特斯拉一直得到曝光,媒體似乎沒占到他一點便宜,他卻徹底白嫖了媒體。
新勢力品牌的人格化,是如今的大趨勢。
就國內來看,蔚來也沒有明星代言人,蔚來的代言人就是CEO李斌和蔚來車主,塑造CEO的良好形象,再利用車主資源、靠車主互推完成品牌的口碑傳播,從而引到一個共同圈子,營造歸屬感,以至于開創每年一度的NIO DAY用戶大會。
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私域流量玩法?,F在已經溢出,而且收效明顯。
如今,汽車品牌營銷的關鍵問題是實現從B2B向B2C的轉型。車企需要把自己從批發商真正變成零售服務商,而成為零售商的先決條件,是能夠更近距離地與消費者接觸。
在泛娛樂化浪潮的助推下,反倒是以品牌創始人、CEO為主的“我為自己代言”效果更勝一籌,所以你會看到,選擇了蔚來或特斯拉或小鵬的產品,不僅是購買一件產品,也意味著選擇了一個人生偶像、一套文化和生活方式,乃至一種需要他們捍衛的價值觀和信仰。
但是沒有掌握游戲規則的新勢力,如哪吒、威馬等,自然心急如焚,只能把思路轉向傳統車企常用的明星代言人這些老招數,暫時性的將品牌知名度拉高,就像一針興奮劑,強行給自己貼上某種消費類群的標簽,忽略了品牌文化和創始人的價值觀、美譽度的良好融合。
當然,這里也不是說代言人的模式完全不可取,像是廣汽傳祺影豹在奧運熱度之下,選擇了“亞洲驕傲”蘇炳添作為旗下新車影豹J10的代言人,就是一個正面案例。
但哪吒汽車不僅沒有打造出自家CEO的魅力,形成獨有的品牌影響力,還錯誤地選擇了一個最糟糕的“代言人”——
就“哪吒汽車找吳亦凡代言”這個問題,筆者還想為大家展開一下視野,深挖此類無底線營銷背后的真正原因。
這里斗膽借用了一下彭鋼的大哥賈師傅的“生態化反”概念——
即『當流量時代遇上消費主義,偶像崇拜催生私域流量』而產生的問題。
邁入21世紀的第3個10年,社會生產供遠大于求,全球經濟的增長也帶來了生活方式的改變。
消費的目的,早已不是為了生存需要的滿足,而是為了被現代文化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換句話說,人們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在一種文化中的符號象征價值。
正如法國社會學家Jean Baudrillard在《消費社會》一書中指出:現在人們購買商品不止是當作工具來使用,同時也享受其優越的屬性。
對于消費主義的成因,大致有『資本操縱論』和『社會攀比論』兩大解釋范式:其中,『資本操縱論』范式認為,消費者的欲望之所以被激起,是由資本操縱起來的“虛假”需要;而『社會攀比論』范式則認為,由于受到消費者之間示范效應的影響,消費者會在相互攀比過程中實現消費欲望的躍升。
兩種解釋范式也確切地反映在現實生活中——消費主義大行其道。
而在解釋中國消費主義成因時,『國家讓渡論』具有極強的解釋力。國家默認消費主義的興起,其實是在用居民追求生活質量的改善來換取其政治讓渡——崛起中的消費主義,其直接功能是容納和消解日常生活的焦慮,以便將集體關注導向消費欲望——也就是說,之所以國家鼓勵消費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一是為了獲得新的政治合法性以維護政治穩定,二是促進消費驅動型經濟增長。
然而,消費者主義的成長之迅猛,似乎超越了大部分人的想象與控制,并且逐漸地畸形化。
在消費主義帷帳下,每一個消費者都成為市場中的一個『消費單位』,即『0或1』,而這樣的『消費單位』,恰好也是流量時代所需要的數據。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流量』成為商業模式核心能源,推動著『流量時代』的到來。在線上,商家可以用更加低廉的廣告成本,通過制造噱頭、炒作,更快速地捕獲更廣的群體,反映在某一泛媒體或者事件,就是能吸引的點擊量、瀏覽量。
『流量時代』中,大家都不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大家都變成了一個網絡數據,一個『1或0』。
當然,單純地捕獲流量,不能實現閉環、不能持續發展,廣告商勢必在流量群體中追求變現,即最終引導流量們消費。無論是投放廣告也好、直播帶貨也好,都是為了打造這個資金的閉環。
而流量變現,靠的就是『流量時代』和『偶像文化』共同催生出的『私域流量』。
關于『偶像文化』或者說『個人崇拜』,我們可以從英國哲學家Thomas Carlyle的《英雄和英雄崇拜》中找到一些線索,Carlyle在書中說到:世界的歷史 , 歸根到底是世界上耕耘過的偉人的歷史。
回顧一下人類的偶像崇拜史,可以發現背后有三重“不由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力量所推動:
第一重:社會進化帶來的宗教轉化。
中世紀以前,宗教是絕大多數人靈魂的棲憩之地,但科學的發展和工業性的進步,讓許多人開始從原始宗教信仰中剝離出來,祛魅之后,通俗文化中同樣需要精神麻醉劑,所以對偶像的崇拜,某種意義上也就表現出了一部分心靈撫慰的宗教智能。
第二重:成長階段中必然的心理依戀。
絕大多數人在“偶像崇拜”時,可能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想填補自身的“心理空虛”,只是下意識地對某些對象產生了心理訴求。但是現代精神分析學已經證明,由于人類模仿與學習的天性,心理依戀是人類在特定年齡下心理成長的伴生物。
美國社會學家Erik Erikson將這一階段稱之為“次級依戀”, 即從“父母依戀”轉向“成年依戀”。人們會尋找周身環境所接觸不到的人物形象,視為偶像或榜樣,取代親友、父母等成為新的被依賴者。
第三重:兩性意識萌發后的情感映射。
對偶像的依戀各有不同,有的是浪漫式依戀,即希望成為偶像的戀人;有的則是認同式依戀,也就是成為偶像那樣的人,諸如此類還有很多其它形式。
而有調查顯示,所謂的“狂熱粉絲”往往都有著非常高的情感投入,即浪漫式依戀占比更高。這種兩性意識萌發后的情感映射,也導致“偶像崇拜”必然摻雜著非理性和盲目的一面。
——————————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地否認『偶像文化』和『個人崇拜』的現象,因為『偶像崇拜』本來就是人類進化歷史中常見的現象。
但伴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崛起,由『偶像崇拜』催生的『粉絲文化』開始呈現出個體主導的特性,由于文化門檻的提高,個人娛樂放松的追求提升,現代人的『個人崇拜』普遍朝向娛樂界、演藝圈的明星,與此同時,資本的介入使得『偶像文化』開始滲透消費主義。
誰是推動『粉絲文化』的背后那只手?恐怕才是我們應當去拷問的。
想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向產業上游去追尋答案。
首先,一個“現代偶像”的建構過程,是資本與個體的融合。
我們會發現,當下的造星工廠流程,往往是資本推出一個“鮮肉拼盤”、“女團養成”,然后粉絲們各取所需,然后擇其優者加力培養,再引入優質資源繼續擴大公共事務宣傳,發布作品或參加更多節目。
通過這個運作規律,不斷擴大“偶像”的粉絲群體,形成『私域流量』。出于對偶像的崇拜與熱愛,粉絲們樂于為偶像打CALL,這里不僅包括金錢、精力、時間等等,自此,『粉絲經濟』逐漸成型。
既然高質量偶像就意味著更高流量,更高的流量就意味著更多買單,為了制造高質量偶像的形象,就需要偶像用人設“媚粉”,即迎合粉絲的審美需求。能看到偶像與自己的互動,成為每個粉絲最瘋狂的期待。
娛樂產業的發展,一方面,讓“粉絲”的主體地位大幅提升,在近年來熱度較高的選秀節目中,“粉絲”甚至能夠參與造星、選擇、養成的過程;另一方面,基于現代信息傳播媒介的高效性,“粉絲”的數量能在短時間內爆發式增長,其價值也能夠通過消費數據被量化,從而反饋給明星,文化消費共同體進一步加強。
在新的環境下,明星與“粉絲”間不再是過去的單向輸出,而是形成了雙向互動,于是,狂熱就出動了,這也導致不少缺少社會經驗的低齡粉絲的沉迷,“粉圈”、“飯圈”就此誕生。
同時,媒體的“泛娛樂化”,也是粉圈文化盛行的另一推手。
大眾媒介,尤其是數字媒體,本身是一種彌補人類社會交際的重要存在。正如Neil Postman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所說:媒介對于文化精神重心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譬如當你獨處時,可以借助媒介(網絡社群、社交媒體)快速幫助你找到一群伙伴,因為同樣的喜好,你們會成為親密的網友,甚至形成一個線下團體。而媒介在此,就起到了為同一喜好進行“篩選”和“聯結”的作用。
那么,此時媒介選擇呈現什么樣的事件和人物就至關重要了。媒體會怎么選擇呢?在現代社會,自然就是資本潛力最高的“偶像”。
吳亦凡是華語娛樂圈的(前)頂流代表,從韓國回來之后,參演過《老炮兒》、《美人魚》、《爵跡》、《西游伏妖篇》等著名電影,以及《中國有嘻哈》、《中國新說唱》、《潮流合伙人》等知名綜藝節目,代言過雷朋、歐萊雅、愛奇藝、蒙牛、路易威登、芝華士、韓束、蘭蔻、康師傅、王者榮耀、保時捷等數十家廣告,上過數十家時尚雜志,出版過多張唱片和舉辦過多場演唱會和粉絲見面,被封殺前微博已經有超過5000萬粉絲。
在資本的助力之下,其影響力輻射之廣,幾乎所有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網友或多或少都有沾染。其實我們在消費明星話題作為日常談資的時候,以吳亦凡為代表的頂流偶像也在消費我們,我們的每一次關注、每一次點擊,都在為他的影響力助勢。
『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我們給過吳亦凡無數次機會,才能讓吳亦凡站上頂流之位。』
當然,吳亦凡塌房之后,還會有新的頂流出現,通過網友們的提供的“機會”繼續上線。
德國社會學家Jürgen Habermas曾說過,現代社會要靠三種不同的媒介來維系:一是貨幣或市場,二是行政管理,三是共同的價值、語言、文化。
最后一點,“共同的價值、語言、文化”就包括現在泛濫的『偶像文化』。在『消費時代』,泛娛樂化大潮之下,物質富足、精神貧瘠的人們以『偶像崇拜』為報團取暖的目的,讓『粉絲經濟』滾起雪球,一條完整的消費鏈被打通。
回想二十年之前,在那個以公域流量為核心的時代,壟斷了信息分發權,主導了高頻內容的生產與消費;再到十年前,全面移動時代來臨。場景的遷移讓流量不再依賴單一的分發器,內容通過各個垂類的APP沉淀到細分產品中去,成為重要的數據資產;再到如今,隨著智能手機覆蓋率見頂,人口紅利消退,公域流量的價格水漲船高,流量開始私域化。
線上也在發生著變化,拉新成本高企讓增長的重心從Acquisition(獲得)轉向Retention(留存),流量的重點逐漸向『私域流量』聚焦。品牌廠商從過去的『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消費者』,逐步向『品牌商→消費者』模式過渡。由“偶像”、“網紅”們帶來的私域流量,成為消費的主導。
『私域流量』和『粉絲經濟』凝結了一種共同的期許,從“粉絲”的角度出發,他們通過購買專輯、電影票、代言產品等,表達自己對明星的支持,助力其事業發展,增加其曝光度,并從中獲得自我安慰的幸福感、滿足感,從而形成了一種文化消費共同體。
此時,飯圈中“粉絲的愛”可以得到快速轉化,他們以購買力為明星背書,使得更多資本投入其中,通過偶像的商業價值讓“粉絲經濟”持續變現。
抓住了『粉絲經濟』,就是抓住了商業爆發的下一個風口。很可惜,哪吒抓錯了對象,想抓的那個人已經被抓進牢里...
對于“吳亦凡代言哪吒汽車”的營銷舉動,很多媒體和讀者都表示強烈譴責。
但是筆者的態度卻更為悲觀,在這場無法改變規則的游戲里,哪吒汽車的彭鋼不過是千萬個“彭鋼”中被曝出來的一個而已。
誰還記得,從新能源車萌芽到現在,多少車企畫過了多少的大餅、吹過了多少的牛X,最后有多少真的實現了?
說到底,只是為了那一時一刻的流量而已,在這個以結果論英雄的時代,只要撐過每一個瀕死的節點,都有重生的機會。彭鋼的大哥賈躍亭,成功讓FF在美上市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嗎?
這是一個資本橫行天下的時代,在新能源這樣一條廝殺異常激烈的賽道,背后其實都是資本的角力,資本為了自我不斷擴增,會無所不用其極。
開除了一個彭鋼,可能會有更多新公司歡迎彭鋼的到來。
類似的自殺式營銷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結合佛教、道教的通俗說法,哪吒是殷商末年北俱蘆洲毘沙宮輪轉圣王李靖之子,其母懷胎三年才出生哪吒。
哪吒生于九月初九,出生九日,即飛升到西牛賀洲靈鷲山雷音寺朝拜如來佛祖,七歲那年的二月十八日受戒為優婆塞,傳授佛法,五月十八日習成下山。
后由于戲水時誤殺了東海龍王三太子,三月三日,毘沙宮遭四海龍王大軍圍困,哪吒以自殺盡孝,避免株連親人,將自己寸磔而死,死前大呼:
“削骨還父、割肉還母,不愧父母,恐愧如來”。
一心念佛,蒙佛接引,佛祖同情哪吒為孝道而枉死,實命不該絕,六月六日以蓮花將哪吒復活,終于修成正果,“顯化震旦”。
是哪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才被佛祖賜予重新做人的機會。
而不是哪吒給所有人重新做人的機會,哪吒他自己自殺了。
(圖/文/攝:皆電 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