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駕飛凡F7,亮點堆滿的中大型車,你猜猜賣多少錢
評測 發布于:2023-03-24 11:41:48
最近,飛凡的第二款新車——飛凡F7正式上市了,起售價20.99萬起,實不相瞞它的第一款車我都沒摸過,所以這個品牌對于我來說是完完全全陌生的。
越陌生的東西,我就越好奇,而且它在我腦袋里就不存在什么固有印象,從而影響我對F7這款新車的評價。正如初嘗嶗山白花蛇草水之前,誰又能預料到這玩意的味道能這么酸爽呢...
在試駕之前,先帶大家簡單了解下飛凡汽車以及F7:
品牌:飛凡汽車是上汽旗下的高端純電品牌,它的前身是R汽車,而R汽車就是榮威的新能源子品牌,此前R汽車曾推出過Marvel R以及ER6,現在這2款車都歸飛凡了。
設計/尺寸:F7定位中大型純電轎車,尺寸5000*1953*1494mm,軸距3000mm。設計不說,你看這些圖:
動力/續航:新車提供單電機、雙電機兩個版本,其中單電機版后置250kW電機,百公里加速5.7s,雙電機版系統綜合輸出功率400kW,百公里加速3.7s。續航方面提供600km、666km兩個版本,其中600km版還支持換電(這個還需等發布會之后才能確認)。
座艙配置:飛凡把F7的座艙稱之為“巴赫座艙”,它針對人機工程學、聲學進行了特別優化,這個等下再說。車機搭載三幅巨屏,10.25英寸儀表+15.05英寸中控+12.3英寸副駕屏。后排中央還有一塊8英寸屏幕,用來控制空調、氛圍燈、娛樂功能等等。
智能化:RISINGPILOT智駕系統,32個感知硬件,包括激光雷達、采埃孚PREMIUM 4D成像雷達、800萬像素攝像頭、增強版遠距離點云角雷達。算力平臺為254TOPS的英偉達DriveOrinX芯片。
這個車,靜態的亮點比動態還多,例如:
巴赫座艙
如果你認為這個“巴赫座艙”純粹指新車在音響系統方面的造詣那就錯了。畢竟它還針對座椅、NVH、車機UI等部分做了很多人機工程學優化。我簡單歸為三類:1.針對亞洲人設計的巴赫座椅、2.巴赫3D矢量音效技術、3.RISING OS交互系統。
巴赫座椅
因為電池平鋪車底,所以不少電動車,尤其是電動轎車都存在坐姿偏高的問題,為此F7這張巴赫座艙采用了齒條復合結構,讓整張座椅高度比傳統采用單片齒板結構的座椅降低了28mm,另外坐墊、靠背還針對人體受力大小、接觸面積兩大指標進行優化,具體下來就是重新設計坐墊以及靠背的長度、造型、填充物以及面料等等,讓座椅更加適合亞洲人的身材。
(580mm長度、三層共65mm軟發泡層填充、nappa皮)
再聊聊主觀感受,坐墊很寬大、很長,能完全承托我的大腿。兩側護翼不算高但是填充物很厚實,所以包裹感也挺強的,另外表面NAPPA面料觀感高級、易清潔之余,又能提供足夠的摩擦力。有些車的座椅人體工學不好,長時間駕駛之后我會挪動身體去重新調整一個舒服的坐姿,但F7這張座椅不會,一天試駕下來我都能踏踏實實坐在上面。
當然,身為一臺豪華車,常見的舒適性配置還是給你配齊的,例如加熱、通風、按摩、電動腰托、電動腿托等等。
除了前排之外,F7的后排座椅也都配置了巴赫座椅,通風/加熱都有。而且后排靠背還支持6°電動調節,能適應不同身高的乘客。但有個小遺憾就是二排的靠背不能放倒了,可能這也是因為多了個電動?
巴赫3D矢量音效
第二個亮點就是巴赫3D矢量音效,怎么理解這個3D矢量音效呢...我舉個例子:你在用一套高級音響看大片,畫面有一架戰斗機在你頭頂掠過,這時候你的耳朵能聽到飛機在“頭頂”的聲音,也能感知到它飛行的方向。
這套技術用在F7上還是挺有意思的,例如導航的語音播報更加有方向感;而倒車時又能通過感知聲音的遠近判斷障礙物與車輛的距離。
除了這些應用場景之外,巴赫3D矢量音效還支持“駕乘分區”模式,導航信息能通過主駕頭枕揚聲器播報,主駕自己刷劇也不會影響其它乘客。還有一個“后排安靜”模式,開啟之后后排音源、車窗都會關閉,讓后排乘客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很適合奶爸奶媽,開車的時候不怕吵到后排寶寶入睡了。
能實現這么多功能離不開硬件的支持,F7激活了驍龍8155 SoC當中的Hexagon DSP模塊、搭載了ADI DSP音頻處理芯片(與8155構成雙DSP方案),這些硬件就像蓋房子的地基一樣,是F7擁有巴赫3D矢量音效的基礎。
當然新車還支持7.1聲道的多媒體影院、KTV等等,功能太多一時半刻說不清楚…下次我們拿到試駕車再給大家深度體驗一番。
RISING OS交互系統
飛凡F7車機搭載三幅巨屏,10.25英寸儀表+15.05英寸中控+12.3英寸副駕屏,不同尺寸的屏幕嵌在中控臺上,看著有點像EQS的MBUX Hyperscreen。而屏幕里面運行的正是飛凡自研的RISING OS系統。
(中控屏)
(副駕娛樂屏)
這個系統我用下來感覺還不錯,無論是設計、交互邏輯、流暢度、軟件豐富程度以及語音系統等等都沒找不到什么槽點,我列舉一下這套車機的特點吧。
1.默認深色主題(可能是為了掩蓋邊框)、扁平化設計,常用功能都會列在主界面左側,中間則是地圖。非常用的軟件/功能會放在二級菜單里,交互邏輯很清晰很直觀,幾乎沒有上手難度。
2.屏幕顯示效果細膩,尤其是設置菜單的車輛3D建模質感不錯,界面滑動也相當流暢。
3.語音比較聰明,支持模糊指令輸入,反應很快,而且支持可見即可說,全車4音區識別。
另外后排還有一個8英寸屏幕,它可以設置后排空調、氛圍燈、音響等等,當然常規的娛樂功能例如愛奇藝、在線音樂也是有的。唯一想吐槽的地方就是這個屏幕邊框太粗了,建議改款車型優化一下,要么弄個懸浮窄邊框屏幕也是可以的。
還有一些東東:
1.因為座椅可以坐得很矮,所以前排頭部有兩拳空間,喜歡“躺著開車”的朋友就開心了。后排膝部兩拳,頭部一圈一指,坐墊很寬能充分承托大腿。(體驗者身高1.79m)
2.后排地臺中央有輕微突起,大概3臺手機那么厚,基本不影響放腳。
3.支持Qi無線協議快充,快充上面有個蓋子,手機在里面充電時可以把蓋子蓋上,這樣中控臺看上會更一體。
4.全車玻璃均為雙層夾膠玻璃。NVH做得不錯,胎噪、風噪都控制得很好。
居然動力響應也能“無極可調”?
飛凡F7目前分后驅以及四驅版,其中后驅版配備250kW/450Nm電機,而四驅則在后驅的基礎上新增了一臺150kW/250Nm的前電機。
我們今天拿到的是后驅版,百公里加速5.7s,雖然這比四驅版足足慢了2s,但日常開只要舍得踩油,這個動力已經能秒殺馬路上絕大多數車。當然F7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在駕駛模式上。傳統的車,都有分個運動、舒適、節能幾個擋位是吧?但F7居然可以無極調節它的動力響應。
所以中控屏這個位置,不是幾個按鈕,而是一個滑塊,滑塊往左,動能響應就會變慢,油門也就越慵懶,滑塊往右,動力響應更快,油門更靈敏。那究竟無極調節的有什么應用場合呢?我好像還真是暫時沒想出來...另外動力響應還有“自適應”按鈕,它能根據油門踏板深度、與前車的車距自動調整動力響應,開起來的感覺還蠻特別。不過新手司機可能需要一點適應時間。
如果你把滑塊移動到中間,那動力響應就處于“標準”模式了,這時候油門比例與推背感的建立來得恰當好處,而且油門前段還有很好的松弛感,市區跟車、走走停停也很舒服。另外動能回收也是無極可調,這個適用的場景就很多了,例如家人容易暈車,你就把滑塊向左滑一點,這時候乘客坐得舒服,又能起到最大的回收效果。
當然能量回收也有一個“自適應”,這個我之前在寶馬i3上見過,它能根據車距自動調整回收等級,跟車距離近,回收等級高,能幫助你減速,要是前方沒車,那回收等級就會變低,車輛就能流暢地滑行。
轉向手感和制動腳感都可調,其中轉向手感在標準模式下助力適中,啟動力矩的建立、車頭指向性、回中性能都挺好的,我試不出什么毛病,但現在方向盤對路感的隔絕做得太好了,個人認為能保留一些該有的反饋會好一點。而制動腳感很扎實,開快車信心十足,是我喜歡的剎車。
最后是底盤方面,F7采用前雙叉臂+后多連桿懸架,很多人會問F7開起來和智己L7有什么區別(畢竟兩家確實有點血緣關系),在我看來,兩臺車開起來的感覺真的十分相似,但F7會比L7更適合家用一點,例如它的隔絕感會更強,方向盤給到手的細碎震動會少得多,而且這張座椅確實又厚又舒服,能把大部分瀝青路帶來的“酥麻”都過濾掉,另外底盤很韌很扎實,濾震也做得很好,開起來像一臺傳統的德系豪華車。當然某些方面我覺得L7會更出色,例如車頭的響應更快,而且L7有后輪轉向,所以開起來會覺得整臺車特別靈巧。
沒有一款車是面面俱到的,得看你的用車需求,如果你需要一臺家用車,那F7會更適合,畢竟它的底盤濾震、坐墊會讓你坐得更舒服,而且還有個掀背尾門,放些大件行李,例如BB車也更方便,但如果你需要一臺開起來更帶感的車,那我推薦你去試一下L7,它的底盤真是一絕,開一圈就能讓你忘掉生活中的各種狗屁事。
(F7大掀背)
厚積薄發的傳統車企
在試駕的前一天,飛凡給我們準備了workshop環節。這次的workshop信息量巨大,而且硬核內容很多,例如為了提升乘坐舒適性,F7在懸架結構設計、減震器/底盤襯套/頂膠匹配、車身局部鋼材的選用(剛性會影響NVH)、底盤/座椅頻譜優化等環節都做了哪些工作…整個workshop下來,我除了充分了解到這款車在產品層面的細節之外,還能感受到傳統車企在供應鏈資源上的優勢以及多年累積下來的造車經驗。
有人說,傳統車企體量大,轉型新能源就像“大象轉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有沒想過,哪天大象成功轉身之后,又有誰能阻擋它前進的步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