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駕雅閣e:PHEV:電池加大,22萬起的插混合資轎車能買?
評測 發布于:2023-08-23 19:15:53
自1976年誕生至今,本田雅閣全球銷量超過了2200萬臺,其中中國市場累計交付超300萬輛,在國內,雅閣早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轎車,而來到第十一代車型,除了設計、配置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外,更順應潮流帶來了插電混動車型。
第十一代雅閣提供e:PHEV插混版和1.5T汽油版兩種動力,其中,e:PHEV系統基于第四代i-MMD雙電機混動進化而來,包括新的2.0L直噴阿特金森發動機,新的E-CVT雙電機變速箱,新的大容量電池(17.7kWh)等等。在這么一套硬件下,新車WLTC工況低電量油耗4.88L/100km,純電續航82km。
(PHEV版本售價)
至于燃油版則搭載了1.5 L直噴渦輪增壓發動機,CVT變速箱,綜合工況油耗6.6L/100km,當然油車不是我們這次試駕的重點了。
在上車之前,先帶大家看一下e:PHEV版本的動力結構。
雅閣e:PHEV=第四代i-MMD +大電池+充電口
十一代雅閣是廣汽本田首款搭載插電式混動系統的轎車,這聽起來非常厲害,但其實就是大家熟悉的第四代i-MMD雙電機混合動力系統+大電池,再配個充電口。
(只有慢充口,建議廠家標配快充轉接頭)
第四代i-MMD包含了2.0L缸內直噴阿特金森發動機,還動用了多段噴油技術,有效抑制了排放產生。另外13.9超高壓縮比、高剛性曲軸,以及液冷EGR技術,讓這臺發動實現了最高41%的熱效率。
與之匹配的全新E-CVT雙電機變速箱采用了平行軸結構設計,電機和發動機驅動分別配備了專用齒輪組,提升了高速行駛的最高車速和再加速性能,驅動電機使用了新開發的磁鐵和多出圓環結構,最高轉速從13000rpm提升到14500rpm,所以峰值扭矩從315N·m提升至335N·m。
另外全新的PCU、IPU體積更小,效率更高,電池升級為17.7kWh的三元鋰電,WLTC工況純電續航82km。
我們今天的試駕活動就有20km純電科目體驗,我被分配到的是皓影e:PHEV,出發前車輛可行駛純電里程為63km,結束時這個數值跌到53km,但我們實際跑了19.1km。換句話說,這個數值會根據行駛習慣動態計算。按照官方說法,皓影e:PHEV、雅閣e:PHEV實測純電續航里程都在110km以上。
論駕控,你永遠可以相信本田
金卡納賽道環節,主辦方安排了兩臺車——皓影e:PHEV、雅閣e:PHEV讓我們去試,所以這兩臺車在駕控部分又有什么差異呢?
首先是坐姿,雅閣e:PHEV的坐姿比皓影低不少,與十代相比也明顯更低矮,現在幾乎是躺著開車的狀態,這時候方向盤更垂直于地面,像開賽車一樣。說到方向盤,其實雅閣e:PHEV的方向盤阻尼會比皓影e:PHEV小,所以在應付金卡納的彎道,雅閣會顯得更“得心應手”。要是放到日常道路駕駛,雅閣(的方向盤)顯然比皓影更好用,它回正的速度更快,跑高速、快速路你無需反復調整方向,很輕松,而市區路況又因為它夠輕、啟動力矩更小,所以整臺車會比皓影靈活、輕巧得多。
要是皓影的駕控能評7分,那雅閣這個我會給到8分。它的坐姿更低矮、轉向助力調得更好、懸架側向支撐也更加強。但如果從舒適性去評分,那分數又會反過來。
皓影e:PHEV在爛路的表現又會從容得多,它的減震器阻尼設定更軟,所以會過濾掉更多路面信息,傳到屁股的細碎震動也更少。雅閣e:PHEV用了一套ADS自適應懸掛系統,它能根據車輛傳感器實時獨立調整4支減震器的阻尼,從而兼顧舒適性與操控性,但我實際體驗下來,這套懸架在劈彎時確實足夠硬朗,能很好地支撐車身,只是坑洼路還是顯得有點硬了,所以沒有皓影舒適,而且可能因為坐姿更低矮,耳朵離地板更近,所以雅閣的NVH我感覺沒皓影好。
(前麥弗遜+后多連桿)
駕駛模式細分個性、運動、標準、舒適以及ECON模式,其中最特別的就是個性模式,里面能設置動力輸出、轉向、懸架軟硬、Honda EV Sound等等,下方還有一個“e”按鍵,按了之后車輛會以純電行駛為主,只有當你深踩油門踏板之后發動機才會介入,但發動機的噪音隔絕做得相當不錯,你能察覺到它存在,但絕對沒造成困擾。
無論處于哪個駕駛模式,雅閣e:PHEV的動力響應毫不拖沓,油門前段的靈敏度來得恰到好處。
方向盤后面有2個控制動能回收的撥片,最高6擋可調。皓影e:PHEV是有單踏板模式(B擋)的,但它只有4擋回收可調。
設計大改,配置拉滿
十一代雅閣的設計關鍵詞為“CREATIVE BLACK TIE”,可能就是這個“BLACK TIE”的原因,新雅閣外觀比上一代更加方正嚴肅,前臉看起來也有格調得多。
從車頭到尾燈貫穿前后,整個側面都是流暢的曲面,遠看特別修長,再加上這個小溜背,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奧迪A7、捷尼賽思G80一類的車型,此外,新車還提供17、18英寸輪轂還有19英寸啞光黑切削運動輪轂可選。
外觀顏色還是有7種,最特別的就是新增的翎羽藍,質感相當棒。另外6種就偏主流一點。
新車長寬高分別為4980/1862/1449mm,軸距2830mm,比第十代長了72mm,其余不變。
e:PHEV版本的尾翼、下包圍、鯊魚鰭等重要位置用亮黑裝飾,前臉進氣孔和后擾流板采用銀色裝飾。
內飾布局依舊延續了新一代本田車的風格,標志性的兩層式中控臺以及中間帶網的隱藏式空調出風口。新車搭載10.2英寸儀表盤+12.3英寸寬比例中控屏,最特別的是,中控還首次搭載了座艙環境控制旋鈕,通過旋轉+按下即可完成操作,集空調/音響/燈光等功能于一體,人機交互做得不錯。
按道理把這些物理按鍵整合進屏幕是完全沒難度的,為什么本田還是要堅持做物理按鍵呢?還不是為了開車的時候盲操方便。物理的空調按鍵、機械的出風口撥桿,用起來的便利是特斯拉們體會不到的。
還記得當初我大學主修的就是人機工程學,車上常用功能按鍵的位置布局等等都要嚴格考慮到行駛安全。但現在大部分電車都學特斯拉一樣把按鍵整合進屏幕,這種完全與安全相違背的設計,也只有遵循資本的邏輯才能說通。電車時代,人機工程學不存在了。
車機是新的Honda CONNECT 4.0智導互聯系統,提供包括:百度導航、智能手機/穿戴終端互聯以及基礎的影音娛樂服務。DMC駕駛員狀態感知系統可以識別駕駛員狀態,疲勞/分神會隨時提醒你注意安全。
配置和空間我列點分享:
1. 支持ANC主動降噪,內置3軸振動傳感器檢測輪胎傳來的振動,降噪效果還挺好。
2. 配15W無線充電模塊,前后排共4個Type-C(3.0A)充電口。
3. 我們拿到的版本座椅中央面料為麂皮(兩側為光皮),觸感不錯,座椅是舒適取向的,靠背以及坐墊都比較軟,坐久了也沒感到不舒服。
4. 試駕車有12個BOSE揚聲器,還有定制的均衡器、虛擬環繞聲技術、DSC動態隨速補償技術。
5. 1米75體驗者,正常坐姿下前排頭部空間約1拳,后排膝部空間3拳有多,頭部約2指。雖然它車頂做了偷空設計,但后排頭部空間還是太小了。
6. 電池侵占了尾箱空間,不過考慮到它坐姿這么低,電池也大(17.7kWh),實在不知道應該放哪...這樣的做法對于我來說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尾箱又不是經常放滿東西,但坐姿低是每次開車都能切身體會到的。
7. 標配10個安全氣囊。部分車型配備最新的Honda SENSING 360系統,新增FCTW穿行先知、LCCM變道后衛、ALCA變道智駕、ACC Corner Speed Assist彎道智駕等功能。
新能源時代,合資車有點“水土不服”?
新能源時代,合資品牌似乎成為了相對非主流的選擇,但從這次試駕完皓影e:PHEV、雅閣e:PHEV,綜合之前開過的高爾夫GTE、帕薩特PHEV、途觀L PHEV來看,這些合資車型其實挑不出什么大毛病,它們的劣勢,往往就是科技配置相對保守以及價格偏高而已。但又正因為合資品牌在底盤調教,在生產裝配環節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他們的車普遍更好開,而且品控也做得更好。不過殘酷的是,在國內市場“好開”還不如給個大屏實在...
當然,這些合資車還是有必要存在的,萬一哪天他們帶頭卷價格,自主品牌不就能更便宜了嗎。